博客
揭秘:《西游记》英超积分榜为何成明朝“第一禁书”?
2013-03-10 13:30按说嘉靖都死了,追悼会也办完了,事情就完了,该他儿子出场了。
如果还要接着搞总结,相信会有人说我罗嗦,天地良心,我从来不管小事,问题不闹得天翻地覆,鬼哭神嚎,是断然不会被写下来的,而这嘉靖年间的最终问题,如果不写,实在是对不起那几位光辉人物,于是我毅然决定,把这个最后的问题写完。
嘉靖年间是个多事的时代,嘉靖本人复杂,连带着他的大臣、子民跟着一起复杂,什么事都有,什么人都出,忠臣、奸臣、骂臣、海盗、汉奸、英雄、还有日本、葡萄牙、西班牙等多国友人进来掺和,NBA直播吧不热闹是不可能了。
对了,还漏了一个,文人。
嘉靖这四十五年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时期,有人说是嘉靖中兴,也有人说是亡于嘉靖,但有一点是大家都不否认的——灿烂的文化。
除了杨慎、王世贞、徐渭等人的诗词书画外,更值得人们骄傲的是,在这个时期前后,伟大的明代四大名著已经全部诞生,并得以发扬光大,它们分别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金瓶梅》。
由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老熟人,所以成书年代也差不多(明初),而到嘉靖年间,由于市民文化普及,这两本书已经家喻户晓,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至于《西游记》,我们目前得知的是,其作者为吴承恩,江苏淮安人,其它情况不是不祥,就是存在争议,吴先生就如同孙猴子一样,神出鬼没,难以捉摸。
而《金瓶梅》,应该是争议最多的一本书了,连成书时间都存在争议,不过大抵也就是嘉靖后期到万历之前的这一段,跑不了多远。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金瓶梅》是一本具有伟大意义的杰出著作,它应该被堂而皇之地与其他三本书摆在一起,被后人顶礼膜拜。
《金瓶梅》的作者以其精湛的笔法,深刻的思想,勾勒出了西门庆、潘金莲等知名人物(拜水浒所赐)的形象,并以这些鲜活的人物描述了明代中期的市民生活、被冲击得千疮百孔的封建礼教,以及不可遏制的思想解放与性解放潮流(拜王守仁心学所赐)。
即使从文学体裁上讲,它也是杰出的,连一些红学家也认为,《红楼梦》关于人物日常生活的写作,是承继自《金瓶梅》的。
疑问最多的,大概就是此文的作者了,那个所谓的“兰陵笑笑生”如果要列出嫌疑名单,是可以另写一本书的,其实作者不留名倒也可以理解,毕竟这书里还有些不堪入目的东西(专用名词糟粕),咱们到底是礼仪之邦,有些事情上不得台面,写了这么个玩意,总还是有点不良影响,要顾及脸面。
而王世贞之所以被确定为重点作者嫌疑人,说起来还和严世藩先生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很多人认为,金瓶梅中的这位西门庆是有原型的,而原型就是严世藩。
其实就生活腐化而论,西门庆和严世藩压根就不是一个档次的,西门庆的老婆说起来也就潘金莲那么几位,严世藩那就多了去了,基本都是两位数起算,要谈贪污的钱财数目,更是从何说起,西门大官人才什么级别,严侍郎可不是吃素的。
当然,说他们两人有关系,英超积分榜那也不是凭空讲白话,人家还是有证据的,比如严世藩同志又叫东楼,东楼和西门似乎还对得上,再比如严世藩同志有个小名,叫做庆儿,这种类似猜谜类的玩意数不胜数,就不多说了。
而王世贞之所以被扣上这个帽子,实在是因为他和严嵩有仇,且名声太大,文章写得太好,大家觉得如此精彩的一本小说,不是寻常村夫或是文学青年能写出来的,思来想去,就是他了。
当然现在也有许多人说王世贞不是作者,并列举了很多证据,我不搞考证,也就不写了。
不管有多少争议,但至少我们知道,明代曾有过怎样辉煌的文化,伟大的四大名著自诞生之日起,便已成为了经典,此后的五百年中,除了一部《红楼梦》,无人可望其项背,不知道后面那帮人都干嘛去了。
但还有一点必须说明,那就是在当时,四大名著之中,有一本是禁书,如果藏有此书,是要惹麻烦的。
我大致知道许多人的答案,但我要告诉你们,不是那一本。
被禁的那一本,是《西游记》,如果你还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唐僧师徒四人曾经到过一个叫车迟国的地方,那个地方的皇帝推崇道教,迷信成仙,还搞出了几个虎力大师之类的邪门道士,最后被孙猴子一顿收拾,见阎王去了。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它会被禁了,这种骂人不吐脏字的把戏历来就不少见。还有那句著名的“皇帝轮流坐吻球网足球直播,明年到我家”,除了孙猴子外,估计也没人敢说。
总而言之,那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时代,至少我认为如此。
西游记是穿越剧鼻祖 孙悟空暗喻李世民吻球网足球直播
2013-03-10 13:27中新网1月15日电 谁是“穿越剧”的鼻祖与集大成者?文化学者汪宏华认为是我们熟知的《西游记》。
在他看来,“西游”中看似荒诞不经的神话,实际却隐藏着理性的结构和真实的历史,同时叠加了三个朝代三朝帝王,分别是东汉的刘庄、唐朝的李世民、明朝的朱元璋。他们都希望引进佛教以巩固自己的思想统治,区别在于所需的佛经类型不同,所要化解的危机情况不同。书中的沙僧对应刘庄,孙悟空对应李世民,猪八戒对应朱元璋。
汪宏华的原文如下:
一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到底有多少种寓意,很是值得研究。此前,笔者已从人、儒、道、释四个哲学层面做过分解,那么他们在史学层面有隐寓之意吗?答案是,有!而且还包含三重神化—还原的架构。对于研究历史和宗教都有重要的意义。《西游记》之所以采用神话体裁,除了顺应佛、道、妖本身的奇异性之外,还在于(1)它要同时杂糅统合发生在汉、唐、明的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天取经事件;(2)它要在批判封建、批判宗教、批判现实的同时避王者讳。这样,将历史神化便成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NBA直播吧具体到神化手段,小说主要采用了两种:一是时间跳跃;二是空间循环。比如,利用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压500年,即可从唐朝退回到东汉,同时对应于唐僧在东土十世好人的修炼。再利用唐僧成佛后又遭贬,从唐代跨越到明代。这里的500年是大约数,三次取经的时间差实为600-700年。
且看小说第14回,当唐三藏行至五行山时,太保向他介绍说:“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将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为什么原本平顺的文字陡然变得突兀呢?神话中夹杂了两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呢?再看看唐僧骑的马,先是白马,后是白龙马,这就更让读者的思绪不得不从唐朝飘到东汉了,洛阳的白马寺正是为纪念白马驮经而建。
那么,王莽与西天取经,与白马有何关系呢?稍作思考我们就能明白,汉明帝刘庄是刘秀之子,对王莽篡汉事件深有体会。在他看来,西汉之所以败落,主要是因为独尊儒术,过于倚重儒教的缘故,如今汉室中兴,必须趁早派人去西天取佛经,以佛教弥补儒教的局限,拯救儒教的危机,进而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不过,刘庄意识到这个理由不足为外人道,便编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自己夜里睡觉时忽然异香满室,红光如昼,只见一个金人,身长六丈,相貌庄严美好,全身金光灿烂,在金銮宝殿上飞来飞去。醒来,原是一梦。之后明帝便派蔡愔等十八人寻访佛道。这就是著名的“明帝梦金人”。实则是中国版本的“皇帝的新衣”。另外,小说第十一回傅奕曾提到:“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不足为信。”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将五行山的神话还原出三重历史真相了:
针对刘庄,王莽就好比是降下五行山的如来,汉家几代帝王串联起来就成了不同时期的孙悟空,穿越水帘洞的是汉高祖刘邦,西汉前期的帝王是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英超积分榜后来的汉平帝刘衎、孺子婴及东汉初的刘秀、刘庄则组成了压在山下的孙悟空。悟空拜师赎罪即是刘庄决定派僧人取经,借用外来的佛教重新收复人心。
针对李世民,如来就是西域突厥领袖。两界山就是李世民征西途中不可逾越的死亡屏障。由于正面进攻不能取胜,李世民便决定采取迂回战术,以唐僧一行作诈降,一则解除敌人的防范意识,二则深入腹地收集情报。待时机成熟,再图之。
针对朱元璋,如来就是天竺国的时任佛教教主,五行山就是佛教的清规戒律——五戒。他取经是希望能向西方渗透儒教的物欲理念,促使教主修改佛法,为自己这个僧侣出生的皇帝享受天下美食、美女提供理论依据。当然朱元璋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是以僧为使,向世界输出东方文明和中国意识形态。
需要说明的是,小说在起初阶段初始是用悟空同时影射多位皇帝,后来才分身由八戒、沙僧分别影射。另外,影射与原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孙悟空影射的是李世民,但他的原型来自远古的神话形象。
二
从上述三位皇帝我们还会发现这样的规律:汉明帝是意识到儒老朽了,求助于佛;唐太宗是意识到儒和道皆老朽了,求助于佛;明太祖是意识到儒道佛均告老朽了,求助于西方更加实用新型的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西汉自董仲舒开始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李渊、李世民是儒、道并举,尤重道。朱元璋与佛家的渊源就不用提了,17岁出家,做了7年和尚,对传统的佛教已生厌倦。他即位后便极力建寺度僧,并先后两次派僧人西域取新佛经。第一次是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命慧昙率领使节团一行二十余人访问西域各国。然而,次年当慧昙到达僧伽罗国(今斯里兰卡)就生病,不久圆寂。第二次是洪武十年,朝廷又派出佛徒三十人,再次出使西域。往返6年,于洪武十五年归国,从印度取回《庄严宝王》、《文殊》等经。但小说认为,朱元璋取经的真实目的不是虔诚向佛,而是由于自己受到僧侣出身的限制,不好意思大肆享受酒色,才决定从西方重取唯“物”主义的新佛经。
之所以认为《西游记》影射了朱元璋派僧人取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小说中唐僧名为僧人,实为使节,手里拿着如同旌节的九环锡杖,每到一国,即便不顺路,即便冒很大的风险,也总要专程去首府,与该国国王交换外交度牒。见面后更是不忘高调宣称自己是来自东土天朝、孔孟故里,一有机会就主动帮助他们降妖捉怪,显示中国人的神奇功力与人文关怀。显然,这种以僧为使,传播东方文明的作法是明朝才出现的创举。此前汉朝的僧人是单纯向西方取佛经,寻求治国安民的佛理;玄奘取经更是未经官方许可的个人学佛。作者之所以要将他的民间行为改编成官方委派,为的是让唐僧取经的故事具有历史的普遍性,同时影射汉、唐、明三朝。
三
当厘清小说蕴藏的三重历史背景之后,唐僧三个徒弟的影射意义就不难寻找了。猪八戒影射了朱元璋,两个人的姓氏谐音,长相也非常相似,一个长下巴,一个长鼻子。由于朱元璋小名重八,老猪的法名八戒,特地将五戒作了改编。朱元璋也在郭子兴手下做过大元帅。沙僧影射了谁呢?他来自流沙河,流与刘谐音。这里作者用了间色法,前面已经有了朱与猪的对应,如果又以流僧命名就太过直露了,而从流沙联想到刘姓并不难。更重要的是,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本为深沙神,是作者将其改编成了流沙神。流沙神在自我介绍的诗中还曾说:“遭贬流沙东岸上。”隐含有东汉、刘家之意。他颈下悬挂的九个取经人的骷髅象征了东汉取经时死在途中的僧人。
至于孙悟空的影射意义就太明显了,先影射历代帝王,后专一影射李世民。李世民也曾像悟空一样跳进水帘洞称王(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曾求道炼丹;也曾梦里涂改判官的阎王簿;也曾兵败两界山……
除此之外,悟空、八戒和沙僧与三位帝王的近似之处还有很多,几乎相当于他们的传记。他们的最终结局则都是成为了如来身边俯首帖耳的畜生不如的木偶菩萨。《西游记》批判宗教的态度非常彻底,大有连根拔除之势。
四
现在的疑问是,上述三位皇帝都不曾亲自去西域,为什么《西游记》却要说他们拜唐僧为师,一同前往了呢?这里作者采取了假设的神化手法,或者可称为“意识流”,用意在于:1、揭露帝王的抢功心理。在皇帝们看来,取经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仰仗于当朝国君的威名与智慧,僧侣不过是他们操纵的懦弱无能、肉眼凡胎的傀儡罢了。所以历史上原本智勇双全的玄奘退变成了悟空等三人的累赘。2、揭露帝王们被佛教愚化的过程。三位帝王原本都不信佛,只因在追求无限物欲的道路上遭遇了瓶颈,才不得不假借佛理蛊惑人心。然而他们在漫长取经路上却不知不觉被如来和平演变,最终心甘情愿做了佛教的忠实信徒,实则为乐不思蜀的阶下囚。这其间,只有假定他们亲自前往,才能完整清晰地展现他们可笑又可悲的真实面目。
正因为是假定,所以小说将他们三人处理成了神话人物,仅仅代表了帝王们无形的意志。
接下来的问题是,吻球网足球直播为什么在三位帝王中,《西游记》单单对朱元璋极尽丑化之能事呢?原因不外乎是:1、朱元璋取经的目的最滑稽可笑,后果最危险可怖。汉明帝取经是为了防范内乱,守住现有的江山;李世民取经是为了征服外患,扩大疆土,尽管都以失败告终,但多少有些令人敬畏。朱元璋是为了什么呢?表面上很宏伟,文化输出、意识形态渗透,实际却是要为自己深挖洞、广积粮、多纳妾的小算盘正名。上梁不正下梁歪,当皇帝成为帮助如来清理残羹剩饭的贪婪的大蠢猪的时候,整个中国自然就会是物欲横流、妖魔横行了。如来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待到中国内部达到足够混乱后再乘势入侵。事实证明作者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如来没来,爱新觉罗来了。2、笔者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与朱元璋同时代的罗贯中,不是明朝中叶的吴承恩(另文再证)。作为同时代的人,罗贯中对朱元璋的思想和手段十分了解,所以对他的批判也就愈加尖锐。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在哲学理念和结构形态上协调一致、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罗贯中从儒释道三个方面针砭时弊的三棱针。
不过在个人能力方面,罗贯中还是认为朱元璋处于李世民之下,刘庄之上,所以被安排做了唐僧的二徒弟,且有许多可爱的表现。罗氏对朱元璋的评价总体上还是很客观公正的。
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与明朝国号有无关系吻球网足球直播?
2013-03-10 13:25明教和大明国号无关
两人谈了一会,张无忌顺手取过杨逍案头的书来,见封面写着“明教流传中土记”七个字的题签,下面注着“弟子光明左使杨逍恭撰”一行小字。张无忌道:“杨左使,你文武全才,真乃本教的栋梁。”杨逍谢道:“多谢教主嘉奖。”张无忌翻开书来,但见小楷恭录,事事旁征博引。书中载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于唐武后延载元年传入中土,其时波斯人拂多诞持明教“三宗经”来朝,中国人始习此教经典。唐大历三年六月二十九日,长安洛阳建明教寺院“大云光明寺”。此后太原、荆州、扬州、洪州、越州等重镇,均建有大云光明寺。至会昌三年,朝廷下令杀明教徒,明教势力大衰。自此之后,明教便成为犯禁的秘密教会,历朝均受官府摧残。明教为图生存,行事不免诡秘,终于摩尼教这个“摩”字,被人改为“魔”字,世人遂称之为魔教。
——《倚天屠龙记》 第二十五章 举火燎天何煌煌
明教是《倚天屠龙记》中最重要的武林势力,张无忌、杨逍、范遥、“明教四王、紫白金青”等重量级人物让它的大名妇幼皆知。金庸上面这段对明教传入中国历史的简述大体不差,但小说中许多地方对明教的描写还是和真实的历史出入颇大。
被剥皮实草的教主
明教,源于公元 3 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的摩尼教。摩尼出生于公元216年4月14日,他的家乡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就是古代的巴比伦,今天的伊拉克,当时属于波斯帕提亚王朝,不过摩尼十岁的时候这个王朝被萨珊王朝所取代。摩尼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得到神的启示,要他在人间传播新的教义。他最初吸收了自己的父亲和家人入教,NBA直播吧然后从海路到印度河流域传教。大约在242年萨珊王朝的沙普尔一世登基之后,摩尼回到波斯地区,将国王的弟弟卑路斯收入门下,由此获得了觐见最高统治者的机会。公元243年4月9日,在沙普尔的支持下,摩尼公开向波斯帝国的臣民们宣讲他的教义,一个新宗教从此诞生。
摩尼教义的核心是“二宗三际论”,二宗就是光明与黑暗,也即善与恶;三际是初际、中际和后际,意味过去、现在和未来。摩尼认为,在开天辟地之前,存在着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光明王国充满善美,而黑暗王国则尽是丑恶,两者断然分开,互不干扰。后来黑暗侵入光明,引起明与暗之间的大战,这就是中际时期。在中际,光明和黑暗相混合,天地和人类是这种混合的产物。摩尼教的创立正是为了超度人类的灵魂,使之早日摆脱黑暗的纠缠,重新回归光明王国。摩尼认为,世界的末日终将到来,那时地球将毁灭,光明和黑暗又将截然分开,恢复到初际的情景,这就是后际。
摩尼教的原始教义吸收了基督教的诺斯替派和同样发源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成分。值得一提的是后者,琐罗亚斯德教俗称拜火教,中国人称为祆教。由于祆教和摩尼教都传自波斯,所以古代中国好多人把两教经常混淆。金庸在小说里也把两教混为一谈——明教有传自波斯的“圣火令”,张无忌的白袍身前绣着一团火焰,明教徒说“焚我残躯,熊熊圣火”——实际上圣火崇拜是祆教的礼俗,明教是“朝拜日,夕拜月”。
在沙普尔一世的时代,摩尼红极一时。他出入宫廷,陪同国王与罗马作战,向四处派遣传教团。然而好景不长,瓦赫兰一世即位后,改变了对摩尼教的优容态度。摩尼被国王囚禁,277年2月26日,瓦赫兰下令将摩尼钉死在十字架上。刽子手还将摩尼剥皮,填以稻草,挂在城门上。
瓦赫兰对摩尼痛下杀手主要和教义有关,摩尼对现实世界是持完全否定态度的,在他看来,世界是黑暗入侵光明的产物,人类的肉身囚禁光明分子,都应该越早毁灭越好。摩尼临死前,法官曾问他:“你主张禁止婚姻,以促使世界的毁灭吗?”摩尼答:“是的,我们应当断子绝孙,使世界光明。”瓦赫兰以此治罪:“摩尼提倡世界的毁灭,我们应该趁他还没得逞时,将他毁灭。”
和他之前各种宗教的创立者不同,摩尼明确提出要把自己的宗教建成一个世界宗教。他曾说:“以往的宗教局限于一个国家和一种语言;而我的宗教不同,它将流行于每个国家,它将采用所有的语言,它将传及天涯海角。”早在摩尼在波斯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就派出门徒四处传教,西到罗马帝国的东方行省巴勒斯坦和亚历山大;东到河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在其西传过程中,更多地吸收基督教的因素;而在东渐过程中,则又不断吸收佛教的元素。摩尼一死,许多教徒逃往国外,这加速了摩尼教向外扩张的进程。中亚地区摩尼教的势力越来越大,到了六世纪,总部设在撒马尔罕的中亚教团竟然敢于和巴比伦的总教会决裂。中国的摩尼教来自于中亚,并不像《倚天屠龙记》中所说隶属于波斯总教。
借回鹘的力量在中国传播
摩尼教何时传入中国?金庸采取了最传统的说法——唐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佛多诞携《二宗经》(不是金庸说的《三宗经》)来朝,摩尼教始传中国。但罗振玉、蒋斧、张星烺等学者认为摩尼教入华比这早很多,延载元年至多只是标志着摩尼教在中国公开合法传播的开始,在此之前,摩尼教应该早已在内地民间流传了。考虑到中国和中亚通过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以及教徒对教主世界宗教思想的贯彻,摩尼教来华根本用不了四百年的时间。史书上没有记载,主要因为是它在民间流传,未被官府察觉也未被文人重视。再加上摩尼教和祆教都源自波斯,也都主张世界由善恶二神主宰,并且大量使用佛教术语,很容易掺杂在别的宗教中让外人难以辨认。中山大学林悟殊先生认为,中国大概在四世纪初就已感受到摩尼教的讯息。
武则天对摩尼教感兴趣,可能和她替代李唐,需要从道教之外的其他宗教获取支持有关。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佛多诞曾奉玄宗诏令译出《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主要是介绍该教的创教者、经典、教义和教规等。这次翻译活动给摩尼教带来了挫折,第二年,皇帝以“本是邪见, 妄称佛教, 诳惑黎元”的理由禁止摩尼教在汉人中传播,但不妨碍胡人可以信仰。李隆基此举大概是因为他认为摩尼教是佛教的“山寨版”。
宗教总是在乱世更有机会。在安史之乱尾声,唐代宗借回鹘牟羽可汗的兵力于762年11月从叛军手中收复洛阳,牟羽可汗纵兵杀掠,在第二年三月,牟羽可汗带着四名摩尼教僧侣回漠北,由原始的萨满教改宗摩尼教,并定摩尼教为国教。唐廷慑于回鹘的要求,于大历三年(768年)至元和二年(807年),先后允许在京师、荆州、扬州、洪州、越州、河南府、太原府等地建置摩尼寺,称大云光明寺。这是摩尼教在中原最为风光的一段日子,金庸在开头引文中做了回顾。
公元840年,回鹘被另一游牧部落黠嘎斯攻破,部众分三路西迁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中原的摩尼教一下子失去了外部的支持者。会昌三年(843),以“灭佛”而闻名的唐武宗开始了对所有外来宗教的打击,摩尼教当然不能幸免。武宗的敕令包括驱逐西域摩尼教僧侣,没收摩尼教寺庙及其中的财产,销毁摩尼教经典画像等。尽管未见官方明令格杀摩尼僧侣,但从史料看,在这次迫害运动中,英超积分榜确有不少僧侣因遭受虐待而致死。至此,中原摩尼教在组织上和中亚教团失去了联系。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伯希和、沙畹认为:“真正的摩尼教,质言之,大摩尼师自外来所传布之教,已灭于 843 年之敕;尚存者为已改之摩尼教,华化之摩尼教耳。”
这一次被视为“夷教”而遭受到的打击让幸存的摩尼教徒心有余悸,他们加速了中国化的进程,以便更深入民间传播。到了宋代,“摩尼教”这个音译被意译“明教”所代替,这个名字来源于崇拜光明的教义。
方腊并非明教中人
宋代的明教,其根据地并不像《倚天屠龙记》上所说在西北内陆的昆仑山,而是在东南沿海的福建福州、泉州以及浙江的温州、台州、明州。许多人猜测,流行于这里的明教是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这并无直接证据,很难想象,从海上传来的明教会比中亚传入的摩尼教更为华化。明代何乔远著的《闽书》曾记载了呼禄法师在唐末南下福建传播明教的史实,这条史料靠谱之处在于,南宋朱熹曾和同僚到过呼禄法师的墓,写诗记事。
在唐代把自己佛化的基础上,明教在宋朝还将自己道化。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编《道藏》,明教徒曾贿赂主管官员,把明教经典编进去。徽宗年间编《政和万寿道藏》,负责雕版印刷的黄裳(《射雕英雄传》中《九阴真经》的作者)也把明教经典吸纳进来。
金庸小说中把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当成是明教的教主,这是沿袭传统的说法。把方腊和明教联系起来是因为他在起义后,宋朝取缔浙江许多明教的民间组织。而宋朝统治者对“吃菜事魔”下了禁令,“吃菜”就是吃素,很多人认为就是指的明教徒。经过学者们的研究,这一说法近几十年来有所改观。
从方腊其人的作风看,颇不类明教徒。史籍上记载他能驱使鬼神,指挥“阴兵”,还能拿镜子照人善恶,他斩杀耕牛,焚烧佛寺……这些行为都在摩尼教经典中找不到出处,按照宋朝人的说法,方腊就是“妖教”、“左道”,没人说他和摩尼教及明教有什么关系。明教不许自己的信徒吃肉饮酒,但方腊起义一开始,就招呼手下杀牛喝酒,很难想象一个教主宣布自己破除戒律,毕竟这是组织教众的信条。
金庸小说中也给明教徒破了戒,张无忌看到所谓的明教徒徐达和朱元璋等人吃牛肉,还说明教总坛迁入昆仑山上废除了吃菜和忌酒忌荤的饮食习惯,因为在西域蔬菜难得。实际上,明教徒食菜只是忌荤,除了蔬菜还可以吃瓜果,西域广布绿洲,盛产瓜果,这是明教徒最为理想的食物。在历史上,明教徒素食的戒律始终没有被取消,除非是叛教者。以至于人们一见“食菜事魔”就和明教联系起来,实际上当时有许多民间宗教吃素,而“事魔”是统治者对这些民间结社的贬称,“魔”并不一定就是摩尼教的“摩”。许多“吃菜事魔”的农民起义军是否明教,还需具体分析。
不过,在宋代明教也确实对统治者产生了严重威胁,大诗人陆游曾指出各处流行的金刚禅、揭谛斋之类民间教门为朝廷之忧,明教最甚。
“大明”来自于白莲教
金庸在小说中称,帮朱元璋“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是以国号不得不称一个‘明’字。明朝自洪武元年戊申至崇祯十七年甲申,二百七十七年的天下,均从明教而来”。这一说法始自于吴晗先生1941年发表在《清华学报》上《明教与大明帝国》一文,直到今天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八十年代以来,有学者指出,吴晗当时地处昆明,手中资料有限,其结论并不能令人信服。
吴晗观察到,中国自古以来,国号要么是初起之地名,要么是所封土之爵邑,要么追溯其所自始。而“大明”和这三种情况都无关,其文意“光明”也不知道从何而来。《明实录》上也就简简单单一句“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为什么是“大明”,语焉不详。吴晗认为,朱元璋曾奉韩林儿的宋政权正朔,韩林儿有“小明王”之称,他和父亲韩山童都宣称“弥勒下生、明王出世”,这个“明王”出自明教,而且明教和信奉弥勒的白莲教有所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元史专家杨讷在其著作《元代白莲教研究》中对吴晗的说法进行了驳斥,他发现元代统治者将明教和景教置于一处管理,而白莲教置于管理佛教的宣政院,这证明在元统治者心目中两者判而有别。就算到了明朝,明教和白莲教被禁,但两者也还是单列,并没有混淆。吴晗认为明教和三阶教、白云宗、白莲社、禅宗、道教、大乘教、弥勒教以及其他秘密会社都混合了,而证据只有这些教派“不食荤酒,不杀物命,修忏念佛”,实际上这些特点是明教、白云宗、白莲教所固有,不能证明他们的混合。吴晗还指出明教持戒律甚严,这是实情,但反而和他自己的“混合说”矛盾,不能想象,明教在和那么多教派混合后自己仍无改变。
杨讷指出,“明王”一词并不为明教所独有,佛教中就有不动明王、大威德明王的称呼。《元史》明确记载韩山童为白莲教中人,元代的白莲教徒在信仰弥勒佛的同时,也信仰阿弥陀佛,在《大阿弥陀经》中,阿弥陀佛被称为“诸佛光明之王”。“明王出世”就是阿弥陀佛出世。
朱元璋做过和尚,经营江南时对佛教也有所关注,他不会不知道韩林儿“小明王”的出典,也不会对《大阿弥陀经》这一稀松平常的佛典没有了解,而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他和韩林儿读过明教经典。吻球网足球直播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僧人而掌天下的人,如果真有“诸佛光明之王”,这个“明王”舍朱元璋其谁?《大阿弥陀经》中还说,“明王”的光明将使“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大明”实际上包含着朱元璋的建国理想。
不过,经过元末天下大乱的朱元璋深知民间秘密宗教的威胁,他登上帝座后,在洪武三年禁“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左道”,后来更是把这一禁令写入了《大明律》。从此,明教作为一个独立宗教不存在了。但还有其信徒在活动,民间也有人照样供奉摩尼佛的偶像,但他们在行为方式上与道教和其他民间宗教已没有多大的差别——扶乩、求签、占卜、驱鬼之类。来自波斯的摩尼终于融入了中国民间信仰的万神殿。
忠烈杨业究竟死于何人之手?潘美并非真凶英超积分榜
2013-03-10 13:22关于北宋名将杨业之死,真实的历史记载与小说戏文里的描述几乎截然相反。潘美果真是谋害杨业的元凶吗?杨业战死何地,是金沙滩还是陈家谷?辽宋两国间爆发的惨烈无比的幽燕之战,究竟有何鲜为人知的缘由始末?求索这扑朔迷离的历史谜底,便走进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风云往事。
潘美并非害死杨业的真凶
在小说《杨家将》里,潘仁美(潘美)是谋害杨继业(杨业)父子的主谋。他嫉妒杨业的战功,又因儿子潘豹设擂台被杨七郎打死,故而怀恨在心图谋报复。小说里的潘仁美勾结契丹,逼杨继业冒险出征,又违背与杨业的约定,不设伏兵接应,反而将杀出重围求援兵的杨七郎捆在树上乱箭射死……因这部小说的流传,潘美与秦桧一道被打入中国历史的顶级“奸臣册”。但查阅史书却令人心生疑惑,NBA直播吧潘美真的是勾结契丹陷害忠良的元凶吗?
当世人将攻击矛头纷纷指向潘美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责任人的存在——监军王(shēn)。在北宋,监军权力往往高于主帅。潘美虽是名义上的主帅,但真到了拍板时刻,对代皇帝监军的王 之言却不得不“俯耳恭听”。
在第二次辽宋幽燕之战中,宋兵中路兵溃,辽国主力扑向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杨业提出避敌锋芒、诱敌设伏的正确意见。却被王 讥讽为“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逼得杨业不得不铤而走险。在这个决定杨业生死、宋军安危的危急关口,深知兵略的潘美不得已,选择了“沉默不语”。
按事前约定,王 应带兵在陈家谷接应杨业。结果到了中午,王 见杨业所部未归,以为杨业得胜追击辽兵去了,便擅自撤退。等杨业率残部退到陈家谷时,已无人救应,最终重伤被俘绝食身死。潘美并不同意王 的撤退部署,但对这位备受皇帝信任的监军却无可奈何。史载,潘美对王 “擅离谷口不能制”。杨业之死,究其实质,实乃宋太宗与王 共同造成的。但论责定罪,却由潘美一肩承担。《杨家将演义》里,还让潘仁美死于开封府尹寇准的铡刀下。殊不知,潘美死于公元991年,而寇准升任开封府尹则在公元1002年。寇准居然可以“穿越”杀人,这玩笑未免开大了。
对杨业之死的惨剧内因,宋太宗其实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论处战败责任时,潘美只是被贬官三级,而王 和刘文裕则被除名发配。不过很快,身为皇帝亲信的王 便被赦免回京了,杨业白白搭送了性命。
潘美是北宋开国功臣,为大宋王朝的创建曾立下盖世功勋。驻守雁门边疆时,屡挫进犯辽军。本来是抗辽功臣,不料却因杨业兵败而尽毁美誉,不久即郁郁而终。再加上后世小说的渲染夸张,竟沦为与秦桧齐名的大奸臣!评点这桩历史悬案,在杨家祠堂工作的胡孝华表示:“杨业是北汉降将,本来就不是宋太宗的嫡系,与潘美很难将心比心。另外,杨业身为降将却屡立战功,抢了很多北宋旧臣的风头,难免遭同行嫉妒。说潘美、王 故意陷害杨业,未必是真,要说他死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倒是合情合理的。”
陈家谷,杨业被俘罹难地
杨业战死于何地?小说、戏文里的版本是金沙滩,史书上的记载是陈家谷。金沙滩相对好找,那里有一座“日中落”村。当地政府开发了一个金沙滩生态旅游区,旅游区里有一条直道,道两侧立起了杨家将、杨门女将石雕,还建了一座仁和殿。殿中左侧是杨家将群像,中间是高居宝座的宋太宗,右侧是潘美、王 等人的塑像。
在小说里,辽主设下“双龙会”陷阱,诱骗宋国君臣。大郎杨延平自愿顶替宋太宗赴险,众兄弟保护杨延平来到金沙滩。辽国天庆王在酒中下毒,杨延平饮下毒酒自觉不适,突发袖箭杀死了天庆王。辽军蜂拥而上,四郎、八郎被俘,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三郎死得最惨,在荒草滩被乱马踏成肉泥。七郎杀出重围后,又被潘仁美乱箭射死……而杨继业最后因无后援,兵困两狼山,血染李陵碑!
我们驱车前往怀仁县金沙滩,入眼的不过是一块块再普通不过的庄稼地。在日中落村路边宅院的一块墙壁上,绘有一幅杨家将旌旗招展、盔明甲亮的墙画,技法粗糙。与村民唠过往的历史,当地人的话我们几乎听不懂。大体的意思是,这里过去是荒草滩,风沙弥漫,后经改造才重现绿色。这一带是辽宋古战场不假,但若想寻找杨家将遗迹,却是“啥也没有了!”
实际上,山西怀仁县的金沙滩并非杨业的殉难地。杨业死于山西朔州的陈家谷,但那块荒凉之地已快被人遗忘了。据说2004年时,那里的常住居民只剩下两个人,成了“空壳村”。居民之所以纷纷外迁,一是陈家谷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二是那里经常莫名其妙地死人、死牲口。
据去过那里的人描述,陈家谷口阴气逼人,幽深的山沟深得望不到尽头。靠着崖头,早已废弃的土窑洞像一个个凶神恶煞,张开黑洞洞的大口,被风吹得呼呼作响。没有人声,偶尔几声鸟叫,更显这里的神秘和恐怖。这里,便是杨业当年的战死之地。
陈家谷附近的上、下狼儿村,就是被戏文传唱至今的“两狼山”所在地。附近早年有块石碑,是一块字迹模糊、快被风化的石碑,根本不是小说戏文里讲的“李陵碑”。
据说,杨业的指挥部,就设在这条深谷里的陈家窑。站在村口,其他地方一目了然,唯独看不到这个藏于谷中的陈家窑。人们猜测,当年杨业将“司令部”设在这里,就是看中了这里的隐蔽地形。以陈家窑的奇特地貌,王 若按约定预设伏兵,肯定能打追击至此的辽军一个措手不及,倾斜的战局就有望改写。可惜,王 没有听杨业的话。
陈家窑村的山坡上有座用石头垒砌的方形石堆,当年这里有座小庙,杨业被俘后就被关在这里。大辽名将耶律斜轸质问杨业,你与我国交锋三十年,今日被俘,有何话讲?杨业但称“死罪”。但这一记述被后人驳斥,认为一个赤心为国、英勇捐躯之人,怎么可能临死前却向敌人低头呢?小说、戏文觉得不过瘾,对杨业被俘的事实视而不顾,一厢情愿地编撰出杨业头碰李陵碑殉国的悲壮场景。似乎只有这样,才贴近杨业为世人敬仰的英雄形象。
放冷箭将杨业射落马下的辽国大将,英超积分榜戏文里说是耶律奚底,其实是辽国名将萧达凛。在此后爆发的辽宋澶渊之战中,萧达凛被宋军威力巨大的床子弩给“钉”死了,萧太后为此痛哭失声罢朝五日。民间传言,这是杨业在天之灵来索萧达凛的魂魄。
辽人对杨业很钦佩,专门为他修造了金碧辉煌的祠堂庙宇,任由汉民祭祀,百年香火不绝。
杨业之死,宋太宗难逃其咎
北宋初年,辽宋两国间爆发了两次惨烈的“幽燕之战”。这是关乎辽宋两国势力消涨的国运之战,战争的焦点围绕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展开,杨业就是在辽宋第二次幽燕之战中为国捐躯的。谈到杨业之死,就必须重新审思引发这两场辽宋大战的历史缘由与始末进程,这涉及后人对这段历史的反思与反省。
所谓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是指后晋天福三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这十六州分别为: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洲,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gu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六百公里,南北长约二百公里,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有宋一朝,燕云十六州始终牢牢掌握在辽国手中。燕云十六州的丧失,使中原的汉族政权受北方少数民族威胁持续长达四百年之久!
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的后晋皇帝石敬瑭一直被视为“汉奸、卖国贼”。但据北宋大家欧阳修考证,石敬瑭是沙陀族人。沙陀族是西突厥的一支,其祖为北匈奴。匈奴人的后裔与契丹做领土交易,“汉奸”的称谓是否准确呢?
后世学者指出,欧阳修的考证不准。再者,石敬瑭说汉话、食汉禄,还留下“磨穿铁砚”这一励志成语。据说,当年石敬瑭考科举屡试不中,却屡败屡试。有人讥笑问他“何时中第?”,石敬瑭答曰:“直到我的毛笔磨穿铁砚为止!”。因此,即便石敬瑭是沙陀族人,也是“汉化了的沙陀族人”。他为了谋得皇权而勾结契丹出卖燕云十六州,一样是数典忘祖,一样是卖国行径!
到了宋太宗当政时期,由于北汉被灭,失去了这一战略缓冲带,宋辽两国国境接壤。已统一中国南方的宋太宗梦想做“统一之祖”,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客观而言,两次幽燕之战,都是宋太宗主动挑起来的。第一次幽燕之战打着“统一”的旗号尚且说得过去,第二次则是趁辽景宗去世,辽圣宗年幼、萧太后女人当朝的空当期,想占个便宜,道义上似乎站不住脚。据说,萧太后在上京点将台调遣精兵强将奔赴战场时,痛斥宋太宗谋害亲兄(太祖赵匡胤),又欺负大辽皇室“孤儿寡母”的不齿行径,激起大辽将士同仇敌忾的愤慨,誓与宋军决一死战!
后世对宋太宗的为人评价极低,他“烛影斧声”有谋害亲兄篡位之嫌;他逼死亲侄、虐待亲嫂令人心寒;说到军事水平,宋太宗志大才疏,远不及他的哥哥赵匡胤。
宋太宗虽“不识兵”,玩弄权术却是高手。他知道杨业洞晓边事,不计他是北汉降将,派他领兵戍守边关。杨业屡挫辽兵创建功勋,太宗旧将不免妒火中烧、攻讦不断。宋太宗把攻击杨业的奏章退给杨业本人以示信任,令杨业感激涕零。
不过,宋太宗与杨业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君臣无欺”,但这信任却是有限度的。首先,杨业领兵基本不超过万人,军权并不高。其次,宋太宗为杨业精心设计了一个“牵制型团队”。他明知道潘美与杨业出自不同派系,吻球网足球直播却让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他更知道刚愎自用的监军王嫉妒杨业、不服潘美,却让他手握比潘美更重的权力,任由他对杨业指手画脚,无视此人凌驾主帅潘美之上发号施令,与潘美分庭抗礼,最终导致了杨业的阵亡悲剧。
在这种“牵制型团队”里,杨业的合理化建议不被采纳,反而成了这一制度的牺牲品。从这一角度重新评析杨业之死,令后人不免仰天长叹,一代名将杨业究竟是死在辽军之手,还是亡于大宋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