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穿越剧鼻祖 孙悟空暗喻李世民吻球网足球直播

2013-03-10 13:27

 中新网1月15日电 谁是“穿越剧”的鼻祖与集大成者?文化学者汪宏华认为是我们熟知的《西游记》。

在他看来,“西游”中看似荒诞不经的神话,实际却隐藏着理性的结构和真实的历史,同时叠加了三个朝代三朝帝王,分别是东汉的刘庄、唐朝的李世民、明朝的朱元璋。他们都希望引进佛教以巩固自己的思想统治,区别在于所需的佛经类型不同,所要化解的危机情况不同。书中的沙僧对应刘庄,孙悟空对应李世民,猪八戒对应朱元璋。

汪宏华的原文如下: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到底有多少种寓意,很是值得研究。此前,笔者已从人、儒、道、释四个哲学层面做过分解,那么他们在史学层面有隐寓之意吗?答案是,有!而且还包含三重神化—还原的架构。对于研究历史和宗教都有重要的意义。《西游记》之所以采用神话体裁,除了顺应佛、道、妖本身的奇异性之外,还在于(1)它要同时杂糅统合发生在汉、唐、明的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天取经事件;(2)它要在批判封建、批判宗教、批判现实的同时避王者讳。这样,将历史神化便成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NBA直播吧具体到神化手段,小说主要采用了两种:一是时间跳跃;二是空间循环。比如,利用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压500年,即可从唐朝退回到东汉,同时对应于唐僧在东土十世好人的修炼。再利用唐僧成佛后又遭贬,从唐代跨越到明代。这里的500年是大约数,三次取经的时间差实为600-700年。

且看小说第14回,当唐三藏行至五行山时,太保向他介绍说:“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将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为什么原本平顺的文字陡然变得突兀呢?神话中夹杂了两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呢?再看看唐僧骑的马,先是白马,后是白龙马,这就更让读者的思绪不得不从唐朝飘到东汉了,洛阳的白马寺正是为纪念白马驮经而建。

那么,王莽与西天取经,与白马有何关系呢?稍作思考我们就能明白,汉明帝刘庄是刘秀之子,对王莽篡汉事件深有体会。在他看来,西汉之所以败落,主要是因为独尊儒术,过于倚重儒教的缘故,如今汉室中兴,必须趁早派人去西天取佛经,以佛教弥补儒教的局限,拯救儒教的危机,进而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不过,刘庄意识到这个理由不足为外人道,便编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自己夜里睡觉时忽然异香满室,红光如昼,只见一个金人,身长六丈,相貌庄严美好,全身金光灿烂,在金銮宝殿上飞来飞去。醒来,原是一梦。之后明帝便派蔡愔等十八人寻访佛道。这就是著名的“明帝梦金人”。实则是中国版本的“皇帝的新衣”。另外,小说第十一回傅奕曾提到:“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不足为信。”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将五行山的神话还原出三重历史真相了:

针对刘庄,王莽就好比是降下五行山的如来,汉家几代帝王串联起来就成了不同时期的孙悟空,穿越水帘洞的是汉高祖刘邦,西汉前期的帝王是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英超积分榜后来的汉平帝刘衎、孺子婴及东汉初的刘秀、刘庄则组成了压在山下的孙悟空。悟空拜师赎罪即是刘庄决定派僧人取经,借用外来的佛教重新收复人心。

针对李世民,如来就是西域突厥领袖。两界山就是李世民征西途中不可逾越的死亡屏障。由于正面进攻不能取胜,李世民便决定采取迂回战术,以唐僧一行作诈降,一则解除敌人的防范意识,二则深入腹地收集情报。待时机成熟,再图之。

针对朱元璋,如来就是天竺国的时任佛教教主,五行山就是佛教的清规戒律——五戒。他取经是希望能向西方渗透儒教的物欲理念,促使教主修改佛法,为自己这个僧侣出生的皇帝享受天下美食、美女提供理论依据。当然朱元璋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是以僧为使,向世界输出东方文明和中国意识形态。

需要说明的是,小说在起初阶段初始是用悟空同时影射多位皇帝,后来才分身由八戒、沙僧分别影射。另外,影射与原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孙悟空影射的是李世民,但他的原型来自远古的神话形象。

从上述三位皇帝我们还会发现这样的规律:汉明帝是意识到儒老朽了,求助于佛;唐太宗是意识到儒和道皆老朽了,求助于佛;明太祖是意识到儒道佛均告老朽了,求助于西方更加实用新型的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西汉自董仲舒开始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李渊、李世民是儒、道并举,尤重道。朱元璋与佛家的渊源就不用提了,17岁出家,做了7年和尚,对传统的佛教已生厌倦。他即位后便极力建寺度僧,并先后两次派僧人西域取新佛经。第一次是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命慧昙率领使节团一行二十余人访问西域各国。然而,次年当慧昙到达僧伽罗国(今斯里兰卡)就生病,不久圆寂。第二次是洪武十年,朝廷又派出佛徒三十人,再次出使西域。往返6年,于洪武十五年归国,从印度取回《庄严宝王》、《文殊》等经。但小说认为,朱元璋取经的真实目的不是虔诚向佛,而是由于自己受到僧侣出身的限制,不好意思大肆享受酒色,才决定从西方重取唯“物”主义的新佛经。

之所以认为《西游记》影射了朱元璋派僧人取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小说中唐僧名为僧人,实为使节,手里拿着如同旌节的九环锡杖,每到一国,即便不顺路,即便冒很大的风险,也总要专程去首府,与该国国王交换外交度牒。见面后更是不忘高调宣称自己是来自东土天朝、孔孟故里,一有机会就主动帮助他们降妖捉怪,显示中国人的神奇功力与人文关怀。显然,这种以僧为使,传播东方文明的作法是明朝才出现的创举。此前汉朝的僧人是单纯向西方取佛经,寻求治国安民的佛理;玄奘取经更是未经官方许可的个人学佛。作者之所以要将他的民间行为改编成官方委派,为的是让唐僧取经的故事具有历史的普遍性,同时影射汉、唐、明三朝。

当厘清小说蕴藏的三重历史背景之后,唐僧三个徒弟的影射意义就不难寻找了。猪八戒影射了朱元璋,两个人的姓氏谐音,长相也非常相似,一个长下巴,一个长鼻子。由于朱元璋小名重八,老猪的法名八戒,特地将五戒作了改编。朱元璋也在郭子兴手下做过大元帅。沙僧影射了谁呢?他来自流沙河,流与刘谐音。这里作者用了间色法,前面已经有了朱与猪的对应,如果又以流僧命名就太过直露了,而从流沙联想到刘姓并不难。更重要的是,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本为深沙神,是作者将其改编成了流沙神。流沙神在自我介绍的诗中还曾说:“遭贬流沙东岸上。”隐含有东汉、刘家之意。他颈下悬挂的九个取经人的骷髅象征了东汉取经时死在途中的僧人。

至于孙悟空的影射意义就太明显了,先影射历代帝王,后专一影射李世民。李世民也曾像悟空一样跳进水帘洞称王(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曾求道炼丹;也曾梦里涂改判官的阎王簿;也曾兵败两界山……

除此之外,悟空、八戒和沙僧与三位帝王的近似之处还有很多,几乎相当于他们的传记。他们的最终结局则都是成为了如来身边俯首帖耳的畜生不如的木偶菩萨。《西游记》批判宗教的态度非常彻底,大有连根拔除之势。

现在的疑问是,上述三位皇帝都不曾亲自去西域,为什么《西游记》却要说他们拜唐僧为师,一同前往了呢?这里作者采取了假设的神化手法,或者可称为“意识流”,用意在于:1、揭露帝王的抢功心理。在皇帝们看来,取经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仰仗于当朝国君的威名与智慧,僧侣不过是他们操纵的懦弱无能、肉眼凡胎的傀儡罢了。所以历史上原本智勇双全的玄奘退变成了悟空等三人的累赘。2、揭露帝王们被佛教愚化的过程。三位帝王原本都不信佛,只因在追求无限物欲的道路上遭遇了瓶颈,才不得不假借佛理蛊惑人心。然而他们在漫长取经路上却不知不觉被如来和平演变,最终心甘情愿做了佛教的忠实信徒,实则为乐不思蜀的阶下囚。这其间,只有假定他们亲自前往,才能完整清晰地展现他们可笑又可悲的真实面目。

正因为是假定,所以小说将他们三人处理成了神话人物,仅仅代表了帝王们无形的意志。

接下来的问题是,吻球网足球直播为什么在三位帝王中,《西游记》单单对朱元璋极尽丑化之能事呢?原因不外乎是:1、朱元璋取经的目的最滑稽可笑,后果最危险可怖。汉明帝取经是为了防范内乱,守住现有的江山;李世民取经是为了征服外患,扩大疆土,尽管都以失败告终,但多少有些令人敬畏。朱元璋是为了什么呢?表面上很宏伟,文化输出、意识形态渗透,实际却是要为自己深挖洞、广积粮、多纳妾的小算盘正名。上梁不正下梁歪,当皇帝成为帮助如来清理残羹剩饭的贪婪的大蠢猪的时候,整个中国自然就会是物欲横流、妖魔横行了。如来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待到中国内部达到足够混乱后再乘势入侵。事实证明作者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如来没来,爱新觉罗来了。2、笔者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与朱元璋同时代的罗贯中,不是明朝中叶的吴承恩(另文再证)。作为同时代的人,罗贯中对朱元璋的思想和手段十分了解,所以对他的批判也就愈加尖锐。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在哲学理念和结构形态上协调一致、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罗贯中从儒释道三个方面针砭时弊的三棱针。

不过在个人能力方面,罗贯中还是认为朱元璋处于李世民之下,刘庄之上,所以被安排做了唐僧的二徒弟,且有许多可爱的表现。罗氏对朱元璋的评价总体上还是很客观公正的。